“十二五”,武漢大力發展水水聯運、水陸聯運、公鐵聯運、空陸聯運等多式聯運,著力構筑“鐵、水、公、空、管”一體化立體交通體系。 ——鐵路。完善武漢、漢口、武昌三大客運站配套設施,新建漢陽客運站,提升武漢北、大花嶺、舵落口三大貨運站功能。推進武漢至西安等高速鐵路客運專線網絡建設。建成武漢至孝感、黃石、黃岡、咸寧等城市的城際鐵路網。 ——公路。推進四環線等高速快速路系統建設,加快國家、省級高速路武漢段建設和干線公路升級改造,提高進出主城和過境快速通行能力。 ——水運。鞏固提高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地位,加快武漢新港陽邏、白滸山等集裝箱港區和紗帽、金口、軍山等港口建設,提升港口吞吐能力。到2015年,武漢新港貨物吞吐能力突破2億噸,集裝箱吞吐能力達到260萬標箱。 ——航空。加快天河機場三期工程及配套設施建設,增開國際國內航班,打造國內樞紐機場和重要的國際空港。開展第二機場選址工作。到2015年,旅客吞吐能力達到3800萬人次,貨郵吞吐能力超過44萬噸。 ——油氣管道。建設新型管道運輸系統和貯存設施,確保能源安全穩定供給。建設武漢天然氣高壓外環線。加快中石油西氣東輸二線武漢段建設,建成中石油蘭(州)鄭(州)長(沙)成品油管道武漢段。 “十二五”,市內交通建設,以過江交通和軌道交通為重點,推進市內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無縫對接,形成一體化的城市交通體系。最大亮點是形成12條過長江通道建成5條軌道交通線。 ——過江交通。建成二七路長江大橋、鸚鵡洲長江大橋和江漢六橋。開工建設楊泗港長江大橋、三陽路長江隧道、江漢七橋。完成軌道2號線、4號線、8號線等過長江工程,軌道3號線過漢江工程。到2015年,主城區建設和形成12條過長江通道、10條過漢江通道。 ——軌道交通。建成軌道1號線延長線、2號線一期及其延長線、3號線一期、4號線一期和二期、8號線一期工程。同時,開工建設軌道6號線一期和7號線一期工程,啟動軌道5號線前期工作。到2015年,主城區軌道交通通車里程140公里,各遠城區與主城區基本實現軌道交通相連。 ——道路交通。建設完善城市環線路網,加快快速路、主干路、次干路建設,完善微循環路網。到2015年,路網平均運行車速30公里/小時。 ——自行車和步行交通。完善自行車專用道路網絡,優化自行車租賃網點布局,建成100處人行立體過街設施。 ——靜態交通。增加公共停車泊位數,提供與停車需求相匹配的停車設施。到2015年,主城區建成公共停車場300處以上,公共停車泊位新增8.5萬個。 乘高鐵,4小時直通京廣滬;通過城際鐵路,1小時到達周邊城市;在城區內,車行速度達到30公里/小時;5條軌道交通,覆蓋主城區……“十二五”,展示給人們的將是一幅“快速武漢”的藍圖。 “十二五”,武漢在交通、市政設施建設、城市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又將大手筆投入,將全面完善交通和市政設施網絡,加快推進以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為特征的智慧武漢建設,基本建成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,基本建成中心城區快速交通體系。屆時,武漢形成立體的快速交通格局,人們出行條件將得到極大改善。 武漢市規劃編制研究和展示中心主任胡憶東認為,武漢“十二五規劃”在城市功能提升方面抓住了一個關鍵,即不懈地打造和鞏固武漢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地位;看準了一個方向,即超前謀劃建設智慧城市。 他說,歷史上武漢的發展與交通息息相關,每一次城市的跨越都有交通的突破。因此,在“十二五”時期適應國家交通格局的變化,進一步加大對外交通體系建設力度,切實構筑起一個“鐵、水、公、空、管”一體化的交通樞紐是十分關鍵的。同時,大力發展軌道交通等公共交通,著力解決民生問題。 胡憶東認為,武漢在“十一五”已經打下了堅實基礎,基本建立了在國內第一方陣的地位,但是也有短板,主要是內外交通的銜接、各種交通方式的對接還不夠,“十二五”規劃對此都做了重點安排,是非常重要的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