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年筑巢 曇華林引“漢漂”棲息
去年底,業界翹楚“仲量聯行”領銜的武昌古城規劃方案結題,未來10年,這個方案將成為包括曇華林在內的古城改造藍本。日前,美國知名建筑設計大師本杰明·伍德前往曇華林考察,這個主創設計了上海天地、武漢天地的大師,將擔綱曇華林新一輪改造設計。
2004年,曇華林啟動改造。十年彈指一揮,再看曇華林,悄然間成為武漢百萬大學生擁抱這座城市的首選,武漢市民探求這座城市文化底蘊的開篇。更引人注目的是,這里還成為懷揣創業和藝術等人生夢想的“漢漂”部落的棲息地。 “漢漂”一族為何鐘情于曇華林?他們為曇華林乃至這座城市帶來了什么?我們的城市該用怎樣的情懷擁抱這群富于激情和創造力的族群。本報連續四期,通過“漢漂”這一有形可見的“再發現”管窺曇華林獨特的氣質和魅力。 “武漢再發現”繼走進江岸后湖、漢陽王家灣、洪山魯磨路、東西湖金銀湖、吳家山、青山建二等片區后,今日走進武昌曇華林。 昨日,在曇華林三漢雕塑工作室,王斌全神貫注雕刻著一幅長卷,偶爾跟同伴交談幾句,話語中透出較濃的后鼻音。 這是個山東小伙,他的20多個同事多半也是外地人,畢業自天南地北的藝術院校:中國美院、山東藝術學院、四川美院、西南師大、燕山大學。 他們租住附近居民樓,每周休息一日,邊工邊學,“希望有一天能闖出名堂”。 拼在北京的外地人被稱為“北漂”,王斌他們帶著成就一番事業的理想落腳曇華林,成為“漢漂”一族。 武昌區相關部門粗略估計,曇華林“漢漂”群體約數百人。曇華林已成為“漢漂”們,尤其是文藝“漢漂”們重要的棲息地。 曇華林1000多米的正街上,有商戶近100家。負責曇華林藝術村營運管理的武昌區文旅公司負責人介紹,店鋪老板一半是 “漢漂”。 方圓1.02平方公里內,包括湖北美院曇華林藝術區,常駐100余位藝術家,已有各類藝術創意機構40余家。這些機構內的“漢漂”數量都不算少。 記者采訪中發現,“漢漂”們或是自主開店、設工作室,或是棲居專業機構。 這一切源于10年前開始的“筑巢”。2004年,武漢斥資2億余元啟動曇華林改造。2006年,曇華林藝術村建設啟動,保留原生街巷生活模式,攜手轄區內湖北美院等藝術機構,無償提供場所,引進知名藝術家。 很快,在初現端倪的曇華林,“漢漂”文青們嗅到令人心動的空氣:策展人馬宏創辦“半畝園”藝術中心,以手繪地圖名噪網絡的張大水開了“大水的店”,而古街郵局、鮮花餅店等數十家創意門店次第開放。 曇華林濃郁的文藝氣息也引發本地市民,乃至海內外游客的集體“圍觀”。去年長假期間,曇華林游客人數突破4萬人。王斌一到周末就不愿出門,“人多到走不動”,他所在的工作間不得不半掩門戶婉拒游人。 更多“漢漂”的熱情由此激發。近兩年,正街上的門店數量翻了一番,而記者從武昌文旅公司得到的消息是,仍有無數懷揣創業與藝術夢想的“漢漂”正在排隊等待進駐。 沒到曇華林,別自稱文青
出螃蟹岬地鐵站,沿湖北中醫院鳳凰門診部右拐,就到了曇華林。這個地處花園山北麓和螃蟹岬之間的老街巷,石板鋪路,全長僅1220米,它閱盡滄桑,卻又清新動人。
連日來,曇華林第一輪改造的推動參與者劉翔,帶著記者數次踏訪,體味這個古老街巷迸發出的時尚魅力。 在這個“專業導游”指引下,一部“活”的近代史書徐徐展開。名士舊居懷抱創意小店,寧靜教堂相伴朗朗書聲,古老與潮流、中華與西方,在這里雜處交融和諧共生。 一所大學與一條街相互滋養 近日,荷蘭設計展、全國九城藝術聯展(武漢站)相繼在湖北美術學院曇華林校區展出。去年第二屆武漢設計雙年展在美院曇華林校區舉辦后,這里已成為一個公共藝術空間,校門旁的宣傳欄上每隔幾天就要換一張藝術展海報。 “不到曇華林,你就不配叫文青。”到曇華林看展覽,也成為了文青、小資們值得炫耀的一件事。 在美院設計系副主任袁小山的眼里,曇華林滋養了美院,美院也滋養了曇華林。美院搬遷藏龍島后,袁小山的工作室還留在老校區,除了上課外,他成天泡在工作室,“喜歡這里的歷史和藝術積淀,希望哪一天美院能搬回曇華林。” 在袁小山工作室這棟樓不遠處,是著名藝術家周韶華的工作室,而一樓正是中國畫學院派代表邵聲朗的工作室,目前,這棟舊教學樓的二至五樓都是美院教師的工作室。“后面教學樓的更多,加起來有近百個工作室。” “當年,曇華林街頭滿眼是背畫板的大學生,曇華林因為有了這群學生,更顯藝術味十足。”曇華林一位原住民話語間對美院的搬走仍有些許懷念。 百萬大學生眼中的“最武漢” “沒去過曇華林?你OUT了!”這是大學生們在網上流傳的一句話。不知從何時開始,曇華林已成為武漢百萬大學生心中的“最武漢”。 早上,在半畝園看一場前衛的藝術展;漫步古街,嘗一口徐刀刀酥軟的鮮花餅;午后,坐在融園的外廊上喝一杯苦咖啡。曇華林,就是如此時尚和優雅的去處。 “大水的店”是小清新們愛去的地方。店里有很多懷舊的物品,舊開水瓶、老相機,泛黃的連環畫,還有店主張大水手繪的武漢高校地圖。華師大二的趙同學手里把玩著一個個老物件,眼里又盯上了新穎別致的手工作品。出門后,包包里裝滿了淘來的小手工,樂不可支。 瑞典教區是一處北歐風情建筑群,它依山而建,格局靈活,環境幽雅。 走進咖啡廳點上一杯咖啡,一坐半天,老板從來不會含沙射影地催趕。半畝園美術館一樓,用書架圍成了一個個空間,有人獨自品茶,靜靜地看時光流走;也有三五知己輕聲地聊天,生怕驚憂了宅在角落的“書蟲”。 古街郵局是大多數情侶們的最愛。雙方寫下對愛的期許,投遞到郵筒中,期待若干年后復回曇華林,還能感受到如今這份濃濃的愛意。 深入骨子里的慢生活 翁守謙故居內的肖蘭刺繡館,幾名繡娘正埋頭走線。 “漢繡必須心要靜,浮躁的人根本坐不下來。”肖蘭介紹,曇華林引進了10多家漢繡藝社,不少大學生和都市白領慕名拜師學藝,肖蘭超過百人的學員中,還有外國留學生和男繡娘。有的人來學漢繡,是為了平復內心,找尋一份寧靜。 瑞典教區內的“羅克慢遞”是一家咖啡館,小閣樓上,齊峰端了一杯咖啡,慢慢地嘬著,與兩位久居曇華林的老街坊聊天,怡然自得。他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,卻是頭一次來曇華林。在外地工作的他,聽到越來越多的朋友提起曇華林。“這里非常好,很文藝有創意,有味道”。 慢,深入進了曇華林的骨子里。每一個到曇華林的人,不自覺就會放慢行進的腳步,感受這份閑暇時光給心靈帶來的靜逸與洗禮。 網友“蝎子”有一段描述:“沿著石板路走在曇華林的古街上,涂鴉墻像膠片一樣慢慢展開,再熟悉不過的老式樓房,居民口中的地道方言,直白、生硬的武漢話,竟能喚起內心深處最原始的歸屬感。然后再也不想離開。” 歲月靜好,樹影悠長。一晃已近黃昏,貪戀時光的人們,開始三三兩兩走向地鐵站,行走間憧憬著下一次的邂逅。 曇華林:武漢“活的近代史” 曇華林位于花園山和螃蟹岬之間,東起中山路,西至得勝橋,南抵糧道街,全長約1.2公里。 有著武漢“活的近代史”之稱的曇華林曾有過傲人的激情“綻放”:見證武漢開埠,孕育辛亥首義,經歷武漢會戰,誕生革命火種。1860年漢口開埠到1938年武漢會戰期間,西方傳教士在這里傳教、辦學、興醫,彈丸之地的曇華林開全國風氣之先,誕生了第一所圖書館、第一所私立大學、第一支童子軍。也流傳著一個個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: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此創辦湖北工藝學堂、東路高等小學堂;吳祿貞撒播反清火種,劉靜庵集結首義力量,陳獨秀演說革命,董必武組建黨團,賀龍整訓隊伍,郭沫若宣傳抗戰。一個個精彩如驚鴻般絢爛,其命運與大武漢,乃至中華氣運緊密相連。 曇華林名稱由來 曇華林,又名“曇花林”。 一說此處多小型庭院,居者多善植曇花。“花”與“華”在古代通用,人們就以花名為街名。 一說此街人家多喜種花,花開之時,置壇于戶外,一年四季一壇一花,壇壇花花,蔚然成林。“曇”音同“壇”,音訛而流傳至今。 1938年,郭沫若在《洪波曲》里推斷曇花林是佛教建筑。華中師大教授嚴昌洪在《湖北文征》中找到出處:清同治三年劉溱《重游曇花林小記》記載,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