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編者按:坊間曾戲言,武漢是“全國最大的縣城”;武漢不“東”不“西”不是東西;武漢是“最市民化的城市”……不經意間,這些令人郁悶、無奈、傷心的字眼和情緒悄然從武漢和武漢人身上剝離。 猛然回首,一種巨大的能量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、觀念、城市,它就潛藏在每位武漢市民,以及城市過客身上:少一次粗口、多一句問候;少一點火爆,多一些寬容…… 60億,百里江灘不一般
改造后的龍王廟成了景點。記者 金振強 實習生 蔡靜 閘東山 攝 長江和漢江在龍王廟交匯,水流湍急。2001年開始,我市投入了近60億加固長江和漢江的干堤,既防洪又兼顧景觀。龍王廟和江灘由險點變成景點,是武漢人用雙手創造。 我們的城市在一次次創建中前行。近10年,平均兩年便建成一座大橋,已建、在建、擬建大橋達28座,是全國大橋最多的城市。 883,打造幸福生活社區 循禮社區是我市典型的老居民區,在“883行動計劃”中,困擾居民的泥巴路改造成了水泥路,中央電視臺《焦點訪談》對此專門報道。 武漢市的870萬人口,就生活在全市883個社區里,而社區里的每一份子,都在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。在聞名全國的百步亭社區里,社區的居民自發參與到社區活動中,地上的煙頭有人撿、社區的交通有人維持。 15天,“麻木”步入歷史 據說“麻木”在武漢的歷史有100年,但隨著歷史發展,在武漢這個特大型城市,“麻木”實在有些不相適應:妨礙交通、易造成事故、影響城市形象。 2003年,政府在投入了1.5億資金后,掀起了“禁麻”行動。本來定在3個月來完成的任務,卻只用了15天便完成了整個“禁麻”,如此迅速的行動,在全國都引起反響。 “麻木”司機吳后剛當時說:“我是第一位交車的有證正三輪車主。我和愛人下崗后就靠開‘麻木’,‘麻木’成了我家的生活支柱……我和愛人翻來覆去睡不著。第二天早上,我們仍然第一個交了車,領到了車子回收款和兩個月的過渡生活費。 1℃,摘掉“火爐”的頭銜 武漢夏季的“火爐”之名,曾讓許多人望而生畏。根據氣象專家比對分析,武漢市夏季的高溫強度明顯比不上華北、華東兩大高溫集中區,全國的年度高溫極值也不在武漢,素有“火爐城”之稱的武漢已不再是全國高溫中心。 摘掉“火爐”的頭銜,不單單是大自然的恩賜,而是武漢及武漢人一點一滴努力獲得。每到盛夏,“將空調溫度設置調高一度”的行動,從機關、商場到每一個家庭,武漢市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予支持。 2003年至去年,我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新增超過1平方米,相當于中心城區多了10個解放公園。而市政府提出,要讓市民出門500米就能見綠。 看似簡單的1℃,或一棵樹,都需要每位市民的參與,每位市民也都在努力,到2020年,武漢將成為全國最宜居的城市之一。 5萬,“吳天祥們”成獨特風景 全國道德模范吳天祥,受到胡錦濤總書記親切接見的照片,在全國各地的媒體中刊載,是武漢人引以自豪的事。 吳天祥是殘疾人、孤寡老人等弱勢群體的一根心理拐杖,他的身影甚至出現在汶川地震災區。但吳天祥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。 如今,我市的“吳天祥小組”逾4000個、5萬余人,一位吳天祥已變成了5萬余位“吳天祥”,他們已成為主角,更是武漢一道獨特的風景。 三角路中學“吳天祥小組”的幫扶對象是救人英雄方俊明。交往中,老師們欣喜地發現,同學們寬以待人的多了,斤斤計較的少了;關心他人的多了,唯我獨尊的少了;活潑開朗的多了,孤僻倔強的少了。 用生活品質詮釋城市文明 創建文明城市,以其內含的以人為本的原則,旨在讓每位公民,都能更加體面、和諧地生活在現代文明社會之中。因此,經過不斷提升,當公民擁有了較高的生活品質,這無疑是一座文明的城市。 我們的城市和家——武漢,就正在通過種種物質上的優化及精神上的豐富,滿足人們對生活品質不斷發展的追求。 在個人生活上,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,生活質量不斷提高,公民的權利意識不斷增強;在公共生活上,公共場所更加潔凈優美,設施建設不斷補充完善,參與社會事務的途徑也越來越多……今天的武漢人比任何時候都強烈地感覺到:生活品質正伴隨著城市發展不斷提升。 距離文明城市評選還有100天。如果我們確信,文明不僅僅是不講臟話,不隨地吐痰,還包括城市居民對生活的理解和尋求,那么就當珍惜這次展現自信的機會,用自身的生活品質來詮釋城市文明之意義。 詳情請看:http://cjmp.cnhan.com/whwb/html/2008-06/25/content_370109.htm (責任編輯:admin) |